「冬至一阳生」怎样做才对身体好? 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气 古人认为“气始于冬至” 我们今天说一说 「冬至一阳生」的养生话题 「冬至一阳生」 是说冬天到了寒冷的数九寒天 阳气要开始慢慢回升了 道家养生修炼非常重视「阳气初生」这个时期,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育苗或怀孕一样,需小心保护,精心调养,使其逐渐壮大。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,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。 每年冬至到春分这三个月,所谓「冬三月,此谓闭藏」,冬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,以敛阴护阳为根本,切记「养藏」。 藏什么?藏的是肾中之精和骨中之髓,这是冬季养生的核心观点,与其他季节有着根本的不同。 《黄帝内经》说「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」,增加休息和睡眠的时间,顺应冬藏的特点。睡子午觉,有助于心肾相交,中午打个瞌睡也是极好的。 古人在冬至当天「无多言,当闭关静坐,以迎一阳之升」,我们现代人至少要做到「行不疾步、耳不极听、目不极视、坐不至久、卧不极疲」,多养神,少言语,休息一会儿~ 多晒太阳,锻练要动中有静,不做剧烈运动,冬练三九很早起来和练得满头大汗都是错误的。勿过度操劳,勿急躁发怒,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。 冬天连推拿都要尽量少做或不做,更别说拔罐了。拔罐是泻气的,适合春夏季节做。避免使用桑拿、蒸浴这种大量出汗的疗法,大量出汗易耗伤精气、散失阳气。 心在人身为阳中之太阳,心之温运血脉、充沛神明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,全赖人体阳气健旺。 冬至作为阴阳转折的一个重要节点,若人体阳气不能及时升发,则疾病由生。如果身体某方面的功能比较弱,冬至前后的反应就会比平时明显,这个时候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表示那里的阳气不足。 有的人腰痛,有的人拉肚子,有的人膝盖冷,这些都是阳虚的信号。有的人冬至前后感觉比平时难以入睡,特别是到夜半时分,很可能是心阳不足,是心脏功能变弱的信号,则心病易于发作。 冬至,是「一九」的第一天,直至「三九」会越来越冷。所以,注意保暖,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是养生第一步。 「寒则涩而凝之」,人体气血运行会在此时变的更加缓慢,如再为寒邪所伤,则周身气血更易发生堵塞,会导致恶寒、发热、咳喘、头身痛,而且邪气可以潜伏到体内,到春天引发温病(春季的流行病),所以「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」。 因此,平素血液粘稠度高的“三高”患者,尤其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,出门应带帽子、围巾,重点保护头部、颈部、胸腹部、腰背部和足部。 但需注意温暖也应适度,感觉不燥热、身体不出汗为宜。过于温暖,身体处于出汗状态,则不利于阳气闭藏,反而更易生病。 节制房事以藏精。在冬季,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御寒,而性生活会消耗较多能量。从中医角度,精、气、神是人最重要的生命动力,尤以精为基础,所以「善保精者多高寿,过损精者必早衰」。 另外,寒邪易中伤肾阳。足部通于肾,腰为肾之府,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,足底有肾经的井穴,也是肾经的起点,所以要保护腰背部,防止足部受凉,有助于肾的阳气升发。冬季的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,生病多在四肢。 肾对应七情中的惊恐,一旦出现精神上极度紧张和惊吓,都可能引起肾气亏虚或血虚心力不足。所以,冬天不好好养肾,到春天便会因肾亏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力,容易生病。 中医讲“天人合一”,节气养生如果加上艾灸的力量,则养生功效事半功倍。但要记住,与治病灸法不同的是,养生灸法的原则是不要过度施灸,时长最多1小时,以免耗费精血。 脊柱 人体的第五腰椎对应的节气是冬至。手拿艾条悬灸或放置艾灸盒,适用于四肢冰冷、畏寒、乏力等病患。 节气穴位 冬至对应穴位是八髎穴,是人体储藏能量的地方,可治疗妇科男科、元气不足的病患,可强壮阳气。用大回旋悬灸手法。 |